水產養殖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5年的中國。鱒魚養殖始于1741年的德國,直到 19世紀80年代才傳入美國,成為美國水產養殖的第一次嘗試。然而,水產一直不太受重視,直到20世紀40年代后期,發現可以在自然水體中養魚繁殖,水產養殖能作為自然增的補充,這才開始發展。此時,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局開始養殖鱒魚(0ncorhynchuMykiss)、藍鰓太陽魚(Lepomis Macrochirus)、大口黑鱸魚(Micropterus Salmoides)和其他品種用于增殖。自19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以來,魚產業增長緩慢,直到20世紀40年代晚期和20世紀50年代早期,才開始快速擴大。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鯰魚(IctalurusPunctatus)產業開始起步并快速增長。鯰魚產業雖然這些年來起起伏伏,但仍不失為一個成功的故事。其在1960年前還沒有商業生產,而在2000年時商業生產的產量已超過6億磅。隨著鱒魚和鯰魚產業在美國的興起,很多其他魚類養殖經過試驗成功后也過渡到了商業化生產,如條紋(Morone Saxatilis)、鮭魚(多個品種)、黃金鱸(Perca Flavescens)、羅非魚(多個品種)、藍鰓太陽魚、小口黑鱸魚(Micropterus Dolomieu),還有多個餌料魚品種:金魚(CarassiuAuratus)、錦鯉、紅魚、鱘魚(多個品種),還有不同品種的熱帶魚以及其他品種。與魚類養殖相關的科學和產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例如生產系統、營養學、遺傳學、工程學、疾病控制、生理學、基礎魚類生物學和其他領域。當然,這些領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美國的貝類養殖大約始于19世紀50年代,但正式進入產業化養殖是在過去30年。一些品種諸如紫貽貝(Mytilus Edulis)、多個種類的牡蠣、蛤蜊、蝦、龍蝦、蟹以及其他種類也實現了人工養殖。美國大多數的貝類養殖模式是底播養殖、伐架養殖、上涌式和/或懸浮式吊繩或吊籠養殖。美國貝類養殖幾乎毫無例外地在海水或半咸水中進行,而魚類中除了鮭魚,幾乎都在淡水或半咸水中養殖。然而,魚類的咸水養殖增長迅速,而貝類養殖卻在營養學工程學、疾病控制、遺傳學、基礎生物學和其他領域落后于魚類養殖。
在美國農業分支中,水產業以最快的增長速度發展了15年多,并在可預見的未來仍以這種方式發展。驅使這種快速發展的因素有:一是很多漁業已經達到可持續的產量;二是消費者的食品安全關切;三是消費者對高品質、安全和高蛋白低脂肪水產品的需求;四是消費者偏好本地生產的產品。消費者外出用餐的趨勢也影響了水產品產量,因為70%的水產品是在餐館和其他地方(該統計數據在過去20年里沒發生變化)被消費掉的。這些消費場所需要全年穩定供應足量水產品,而這是自然漁業很難滿足的。
美國的水產養殖雖然前景光明,但風險也隨之而來。供水(水質和水量)和排廢法規以及衛生法規使得養殖條件變得越來越煩瑣和昂貴。海邊位置的競爭,環境因素的公眾關切從污染到岸上度假屋前的可見的養殖設施“污染”,可用水源的娛樂性使用,都只是水產養殖頭頂的幾片“烏云”。這所有的憂慮都促使水產業從開放性池塘和網箱養殖系統向更加緊 密可控的循環水養殖系統發展。典型的循環水(封閉式)生產系統比其他許多集約化系統的資金成本更高,如自然水體的網箱養殖、跑道式養殖和池塘養殖。但是,當考慮到循環水養殖所能提供的控制及其所帶來的在魚類健康、廢棄物捕獲、產品質量、產品供應量和其他方面的好處時,循環水養殖就更勝一籌了。
注:以上文字來源:《循環水養殖系統》第五版,原著作者:Micheal B.Timmons
陸基循環水養殖系統解決方案:
循環水處理系統是通過一系列水處理單元將養殖池中產生的廢水處理后再次循環回用。主要原理是以凈化養殖環境為目的,利用物理過濾、生物過濾、去除CO2、消毒、增氧、調溫等手段,把養殖水體中的有害固體物、懸浮物、可溶性物質和二氧化碳氣體從水體中排出或轉化為無害物質,去除養殖水體中殘餌糞便、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污染物,將凈化后的水體重新輸入養殖池的過程。不僅可以解決水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還可以為養殖生物提供穩定可靠、舒適優質的生活環境,為高密度養殖提供了有利條件。